公路車座管角度演化與 KOPS 之間的關係(3/4)

小樹自轉車
發表於2017/01/16
4,456次點閱
2人收藏
加入收藏

還記得 Part2 中我們有提到特化的立管與坐墊角度會帶來幾個影響:

  1. 會陰壓迫問題嚴重
  2. 坐墊過低,導致膝蓋在踏板12點鐘時位置過高,髖關節角度受到壓迫
  3. 因為髖關節角度太小,導致身體趴不下去,風阻過大
  4. 迴轉不順暢
  5. 因為坐墊鼻頭上翹,屁股會往後滑


這帶來幾個影響

為解決會陰壓迫髖關節角度太小迴轉不順暢等問題,60 年代的自行車騎士及當時的自行車教練,紛紛推廣一個觀念就是,立骨盆 & 拱背 (如下圖左側騎士)。

▲ 立骨盆、拱背騎乘姿態(圖片來源:小樹自轉車)


以現代的運動生理學生物力學角度來看,這樣的方式無疑容易造成傷害,而且效率不佳。但小編不會認定這樣的方式是錯誤的,而是它具有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素。但以現代的自行車來看,繼續這樣的騎姿就是有問題的了。另外坐墊鼻頭上翹(不是另外那個頭),帶來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。我們可以從下圖來看,早年的自行車選手上半身體型都偏壯,上下半身的肌肉量分布較均勻。

▲ 早期與現在自行車手體型差異(圖片來源:小樹自轉車)


但近代(個人認為 2008 年後),自行車職業選手(尤其是爬坡選手),身體已經特化為上半身肌肉比例極低,但下半身肌肉量爆炸的現象。這樣的結果主因是坐墊的傾斜,導致早年自行車選手屁股會往後滑,所以上肢及軀幹必須發力拉住把手,也造就了上半身肌肉發達的現象;另外就是用力拉住把手,也有助於狗嘴套的推動。

個人認為西元 1990 年以後,運動生理學開始進入自行車界後,坐墊水平的重要性開始被自行車界所提倡。自行車選手經過 20 年的世代替換(或者說換腦袋),爬坡型選手開始朝向上半身極瘦,但下半身肌肉發達的體型邁進(代表人物 : Froome、Bradley Wiggins、Contador、史瑞克兄弟等等)。


好,講了一些番外篇,我們還是把重點轉回到立管角度好了。

一直到 80-90 年代早期,低迴轉重踩都還是自行車中的顯學。主因還是我們剛剛提到的,立管角度過小、臀部過於後移、髖部角度過小,迴轉受到上述原因的限制下,並沒有太大進展。就小編的記憶裡  90 年代後期有個人改變了這個現象,那個人就是.........

▲ Lance Armstrong(圖片來源:小樹自轉車)


Yes ! Lance Armstrong!他是很早(應該不是最早)在爬坡時使用高迴轉的大咖選手,個人覺得這跟他年輕時的三鐵背景有點關係。當時這樣的狀況其實造成不小的討論風潮,有經歷過 Armstrong 七連霸的人應該有記憶,高迴轉的上坡方式當時有很多有趣的論戰。但是在運動生理學的角度看來,高迴轉訓練可以加強肌肉的反應速度,同時可以有效訓練心肺功能(自行車間歇訓練也是從那時候慢慢發展出來的)。

既然如此,我們要怎樣有效率的訓練我們的高迴轉?除了大盤齒比開始變小之外,在那個年代裡,開始有人注意到,坐墊越前面,可以盡可能放大髖部角度,更有利於高迴轉的進行,另外也驚喜的發現,髖角度變大,讓我們可以趴得更低風阻也跟著變小。於是,車架的立管角度開始演變,越來越直,角度越來越大,我們也越坐越前面。

下圖都是 90 年代的車子,其實可以發現立管角度已經慢慢接近現代的碳纖車了(除了比較守舊的Cannondale 外)。

▲ 90 年代自行車幾何的更新(圖片來源:小樹自轉車)


90 年代還發生了一件大事!

蘇格蘭工程師歐伯利(Graeme Obree)於 1993 年利用捲曲姿勢(紅衣服照片)及特製的自行車,以業餘選手身分創下一小時 51.596 公里的世界紀錄。

 

▲ Graeme Obree(圖片來源:小樹自轉車)


然後在 1994 年再用超人姿勢(白衣服照片)再破自己所保持的世界紀錄。看到這兩個姿勢的亮點沒?屁股只坐前面一點點,讓髖部角度盡量放大,然後就可以趴的比別人更低,取得更好的空力優勢,進而打破世界紀錄。當時的人們了解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器材的調整,比你艱苦的訓練更加有效(這件事還在 2006 年拍成電影 The Flying Scotsman)。

甚至在 1996 年, 英格蘭車手博德曼(Chris Boardman,對!就是那個自行車品牌)用超人姿勢把世界紀錄一舉推進到 56.375 公里。

恩,對於有點保守的 UCI 來說,這個速度實在快到其他人都不要不要的所以 1997 年以後就禁止這個姿勢出現在賽場上了。


我又累了.......我們下回做結論了喔!!!


全文由小樹自轉車授權刊出


*註:KOPS(Knee Over Pedal Spindle),定義上是希望當曲柄在三點鐘方向時,你的膝蓋要在踏板軸心的正上方。


※延伸閱讀: